展覽回顧
張羽 指印:時間與真實的邊界
09月12日 - 11月09日 | 2019
張羽 Catalogue
簡介
藝術家將出席開幕禮
展覽畫冊同時出版
藝倡畫廊很高興為北京藝術家張羽舉辦首次個展,這次亦是張羽有史以來第一次「指印」系列最全面的展覽,集合了運用不同媒介創作的「指印」。「指印」系列由一九八七年開始,從實驗性的紙上作品逐漸演變,而「指印法」是藝術家經過長期思考如何推動水墨藝術的發展、如何突破傳統水墨畫技法和毛筆宣紙的局限、如何令水墨成為一種嶄新當代藝術形式,從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張羽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裝置、錄像和行為藝術,採用指印法逐步地將他的藝術與繪畫性分開,同時對個人和社會的文化問題提出疑問。張氏更為了這次展覽特別運用水墨、指甲油、玉石、不鏽鋼、亞克力盒和玻璃瓶,製作了二維和三維作品,對水墨定義進行了一次全新的、當代的對話,正如藝術家張羽一語中的:「水墨藝術不是水墨畫」,令人心悅誠服。
在最早期的「指印」系列中,張氏先把右手食指蘸上清水或水墨,然後有條不紊地在宣紙上摁按。通過這種冥想式的過程,藝術家進入了禪宗的狀態,使他進一步探索在創作上精神層面的界限和他與佛道哲學的個人關係。重疊摁按手指印紋的身體行為方法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加上宣紙的可塑性和構圖上的變化,使指印成為藝術創作時空中的連環快拍。張羽最初是被清水所吸引,因為水是一種「零媒介」,同時屬於存在和不存在、新興和消失的類別,而零丁散落的指紋象徵着虛無的存在。其後,藝術家進一步嘗試採用顏料創作「指印」,通常是紅色,與中國傳統文化常用紅色蓋章相同。本次展出的紙上代表作,包括了幾種張氏偏愛的「水墨」媒介:水、水墨,還有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的植物質顏料。
張羽成功棄筆之後,隨即加快棄用紙張,從而拓寬了多樣化的媒介。他在日常現成品和非傳統的材料上進行實驗性的「指印」創作,重新思考了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運用現成品創作藝術的意念,並將日常生活提升成為水墨藝術的一部份。早期「指印」的紙上作品顯示了藝術家個人內在的、隱藏着的意念,而通過裝置和行為藝術,張羽開始利用更廣泛的社會元素,例如運用指甲油在透明玻璃面上大膽地印上永久的痕跡,有意識地從藝術家的內在世界擴展到外部世界。在這次展覽中,一塊不鏽鋼製造的石頭上印有華麗藍色指甲油的指印;玻璃瓶子印有從下而上一層又一層的紅色甲油指印;和以懸掛式的亞克力盒點綴着的混色「封存的指印」。這些不同媒介帶有不同光澤度的裝置藝術利用了光線的反射,為一直存在着的手感表現形式,和習慣上被忽略的身體行為的痕跡「指印」,增加了另一個新的內容。
張羽在一九八八年畢業於中國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早期作品「靈光」於二O一三年展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水墨藝術:中國當代的過去是現在」。這些一九九O年代末至廿一世紀初的抽象繪畫反映了藝術家對宇宙的興趣,這是他邁向表現虛無的第一步。其後藝術家繼續向作品名稱「上」字開首的系列發展(包括上水、上茶、上墨、上酒),完全放棄了人與紙的接觸。「上茶」曾在二O一六年於藝倡畫廊舉行的雙人展「是否水墨?」中展出,整件作品包括進行上茶的行為藝術、盛滿普洱茶的茶碗裝置,和染上普洱茶跡的宣紙上創作。其實,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張氏主要集中「指印」的創作,尤其近年在台灣的不同學術機構進行大型項目,包括一個在台中由千位學生將指紋印在大學玻璃門上的社會性互動項目。「指印」於去年廣東美術館的重要展覽「後筆墨時代:中國式的風景」中展出(2018),之前亦曾於二O一二年北京今日美術館、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2012,和二O一一年於羅馬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獲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三藩市中國文化中心、意大利威尼斯貝納通博物館、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成都現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
展覽畫冊同時出版
藝倡畫廊很高興為北京藝術家張羽舉辦首次個展,這次亦是張羽有史以來第一次「指印」系列最全面的展覽,集合了運用不同媒介創作的「指印」。「指印」系列由一九八七年開始,從實驗性的紙上作品逐漸演變,而「指印法」是藝術家經過長期思考如何推動水墨藝術的發展、如何突破傳統水墨畫技法和毛筆宣紙的局限、如何令水墨成為一種嶄新當代藝術形式,從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張羽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裝置、錄像和行為藝術,採用指印法逐步地將他的藝術與繪畫性分開,同時對個人和社會的文化問題提出疑問。張氏更為了這次展覽特別運用水墨、指甲油、玉石、不鏽鋼、亞克力盒和玻璃瓶,製作了二維和三維作品,對水墨定義進行了一次全新的、當代的對話,正如藝術家張羽一語中的:「水墨藝術不是水墨畫」,令人心悅誠服。
在最早期的「指印」系列中,張氏先把右手食指蘸上清水或水墨,然後有條不紊地在宣紙上摁按。通過這種冥想式的過程,藝術家進入了禪宗的狀態,使他進一步探索在創作上精神層面的界限和他與佛道哲學的個人關係。重疊摁按手指印紋的身體行為方法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加上宣紙的可塑性和構圖上的變化,使指印成為藝術創作時空中的連環快拍。張羽最初是被清水所吸引,因為水是一種「零媒介」,同時屬於存在和不存在、新興和消失的類別,而零丁散落的指紋象徵着虛無的存在。其後,藝術家進一步嘗試採用顏料創作「指印」,通常是紅色,與中國傳統文化常用紅色蓋章相同。本次展出的紙上代表作,包括了幾種張氏偏愛的「水墨」媒介:水、水墨,還有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的植物質顏料。
張羽成功棄筆之後,隨即加快棄用紙張,從而拓寬了多樣化的媒介。他在日常現成品和非傳統的材料上進行實驗性的「指印」創作,重新思考了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運用現成品創作藝術的意念,並將日常生活提升成為水墨藝術的一部份。早期「指印」的紙上作品顯示了藝術家個人內在的、隱藏着的意念,而通過裝置和行為藝術,張羽開始利用更廣泛的社會元素,例如運用指甲油在透明玻璃面上大膽地印上永久的痕跡,有意識地從藝術家的內在世界擴展到外部世界。在這次展覽中,一塊不鏽鋼製造的石頭上印有華麗藍色指甲油的指印;玻璃瓶子印有從下而上一層又一層的紅色甲油指印;和以懸掛式的亞克力盒點綴着的混色「封存的指印」。這些不同媒介帶有不同光澤度的裝置藝術利用了光線的反射,為一直存在着的手感表現形式,和習慣上被忽略的身體行為的痕跡「指印」,增加了另一個新的內容。
張羽在一九八八年畢業於中國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早期作品「靈光」於二O一三年展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水墨藝術:中國當代的過去是現在」。這些一九九O年代末至廿一世紀初的抽象繪畫反映了藝術家對宇宙的興趣,這是他邁向表現虛無的第一步。其後藝術家繼續向作品名稱「上」字開首的系列發展(包括上水、上茶、上墨、上酒),完全放棄了人與紙的接觸。「上茶」曾在二O一六年於藝倡畫廊舉行的雙人展「是否水墨?」中展出,整件作品包括進行上茶的行為藝術、盛滿普洱茶的茶碗裝置,和染上普洱茶跡的宣紙上創作。其實,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張氏主要集中「指印」的創作,尤其近年在台灣的不同學術機構進行大型項目,包括一個在台中由千位學生將指紋印在大學玻璃門上的社會性互動項目。「指印」於去年廣東美術館的重要展覽「後筆墨時代:中國式的風景」中展出(2018),之前亦曾於二O一二年北京今日美術館、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2012,和二O一一年於羅馬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獲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三藩市中國文化中心、意大利威尼斯貝納通博物館、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成都現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