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
魏立剛:澗蔓
10月03日 - 01月15日 | 2020 -2021
魏立剛 簡介
展覽電子圖錄同時出版
藝倡畫廊很高興為國際著名當代藝術家魏立剛舉行第三次個展「澗蔓」,展出的十五件精選近作,以魏氏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式繪畫為主,藝術家繼續運用其獨特的書法書體深入探索抽象藝術。連同他最受歡迎的「花卉」和「孔雀」系列,整體作品從當代的角度出發,展示了藝術家對詩詞、花鳥畫等傳統文人學士的研究。今次展覽還包括魏氏以「萬物主義」為創作概念的最新抽象繪畫,「萬物主義」標榜人類情感和宗教以外的真理。藝術家試圖單純地繪畫宇宙萬物,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強調畫中表達的萬向共通性,跨越不同文化的界限。正如魏立剛談及今次展覽時說:「我希望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猶如山間清澗,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裡營造一個自然的生態,讓被都市人遺忘的山澗野生的藤蔓重新呈現。」
早在2002年,魏立剛已經展出大英博物館舉行的「驚人之筆: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展」,當時已獲國際藝壇公認為當代中國書法的重要倡導者。在那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畫冊中,策展人白諾斯教授寫道:「魏先生作品與別不同的地方,是他來自數學系的背景。他熟悉複雜算式的概念,無疑能讓他精確地努力,成功把現代書法推進為純抽象藝術。」 (頁244)
魏立剛以創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書法的抽象藝術最為聞名,他運用金色和厚重色彩與水墨層疊,令畫面呈現濃烈的當代氣色,如展品「金墨大草 一、二、三」。同系列曾於去年成都知美術館舉行魏氏重要個展「萬物」中展出。從書法出發的兩大經典系列「金墨大草」與「魏氏魔塊」,藝術家運用草書的筆法和近乎篆書的字體書寫古詩名句,更重要的是蜿蜒曲折的線條營造出優美的抽象圖像,引領觀者進入另一境界。
正如古代的文人學者一樣,魏氏不單止精通古文和書法,還鍾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注重宋代美學審美的最高標準「逸品」。除了寫外型,更把宇宙萬物的天地靈氣表現出來。例如最近大受好評的花卉畫,除了描寫幽壑山谷中蔓生的大梅朵造型,更強調隠藏花裡的仙氣。與魏氏以前創作的花卉畫比較,近年的花卉作品如「白石圖」繪有奇石,令畫面更具空間感。
展覽中的其餘展品以表現「萬物主義」的抽象繪畫為主,題材源自中國文化。藝術家把不同的實體物件轉化為幾何抽象圖案,經過重組和重疊,成為超越了文化界限的幾何式抽象作品。例如「粉雪蒲團」由八個大小相近的白色圓圈組成,並排兩行,每個圓圈代表一個漢字。但是,對於不了解中國書法的觀眾來說,也可以簡單地看作為一幅帶有一些灰白色圓形的抽象繪畫。而受數學專業影響的「瓊島」繪畫了豐富色彩的三角形和四邊形,「錦壤圖」描繪了靈感來自乾涸土壤的裂紋或龜殼上的紋理,這些抽象畫以佈滿精心設計的幾何排列圖案取代了任何形式的書法字體。藝術感如此強烈、意念大膽的作品屬於他廣受歡迎的「孔雀」系列。
將「萬物主義」概念進一步發展的兩件新作「寶器」和「疊境」,創作靈感分別來自在北京農村看見的廢置舊油罐,與青島流行的彩色殼貝手鏈。兩件的構圖均呈現多塊橢圓形片狀串在一起,從側面的角度描畫彼此疊放的立體透視。這些形狀不再是俯瞰平面圖,而是物件被壓縮了,從而為強調圓勁的草書筆法提供了新視野。同樣,觀者欣賞這些色彩豐富的美麗抽象畫時,毋需懂中國文化亦能賞心悅目。
關於藝術家
魏立剛,生於1964年中國山西大同市,自小隨父親學習戲曲書畫,1981年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1985年畢業後到太原任教數學,並開始研習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書畫家)書法,1991年業於寧波沙孟海書法學院第一期高級研修班。1995年定居北京,任北並專心從事藝術創作。2005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前往紐約進修,探訪了各大美術館和美國抽象藝術大師布萊斯.馬爾頓工作室。2011年在北京成立國際書象學社。自1980年代至今,曾於世界各地展出近100次個展和聯展,包括紐約、倫敦、悉尼、首爾、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香港、台北,作品三十間重要美術館和商業機構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巴黎塞努奇博物館、法國的弗朗索瓦 · 亨利皮諾特家族、瑞士銀行、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
藝倡畫廊自2004年開始代理魏立剛,並為他舉行兩次個展(2006, 2015),亦於2011及2018年「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聯展、2015水墨藝博和三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3, 2015, 2018)中展出他的作品。魏氏在《藝倡畫廊三十五週年》專著中寫道:「藝倡畫廊是我的第一個簽約代理畫廊,給我肯定、動力,成了我的第一伯樂,人生推手。藝倡畫廊也成了我的作品走向全球的撟頭堡。」(2016, 頁290)
藝倡畫廊很高興為國際著名當代藝術家魏立剛舉行第三次個展「澗蔓」,展出的十五件精選近作,以魏氏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式繪畫為主,藝術家繼續運用其獨特的書法書體深入探索抽象藝術。連同他最受歡迎的「花卉」和「孔雀」系列,整體作品從當代的角度出發,展示了藝術家對詩詞、花鳥畫等傳統文人學士的研究。今次展覽還包括魏氏以「萬物主義」為創作概念的最新抽象繪畫,「萬物主義」標榜人類情感和宗教以外的真理。藝術家試圖單純地繪畫宇宙萬物,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強調畫中表達的萬向共通性,跨越不同文化的界限。正如魏立剛談及今次展覽時說:「我希望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猶如山間清澗,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裡營造一個自然的生態,讓被都市人遺忘的山澗野生的藤蔓重新呈現。」
早在2002年,魏立剛已經展出大英博物館舉行的「驚人之筆: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展」,當時已獲國際藝壇公認為當代中國書法的重要倡導者。在那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畫冊中,策展人白諾斯教授寫道:「魏先生作品與別不同的地方,是他來自數學系的背景。他熟悉複雜算式的概念,無疑能讓他精確地努力,成功把現代書法推進為純抽象藝術。」 (頁244)
魏立剛以創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書法的抽象藝術最為聞名,他運用金色和厚重色彩與水墨層疊,令畫面呈現濃烈的當代氣色,如展品「金墨大草 一、二、三」。同系列曾於去年成都知美術館舉行魏氏重要個展「萬物」中展出。從書法出發的兩大經典系列「金墨大草」與「魏氏魔塊」,藝術家運用草書的筆法和近乎篆書的字體書寫古詩名句,更重要的是蜿蜒曲折的線條營造出優美的抽象圖像,引領觀者進入另一境界。
正如古代的文人學者一樣,魏氏不單止精通古文和書法,還鍾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注重宋代美學審美的最高標準「逸品」。除了寫外型,更把宇宙萬物的天地靈氣表現出來。例如最近大受好評的花卉畫,除了描寫幽壑山谷中蔓生的大梅朵造型,更強調隠藏花裡的仙氣。與魏氏以前創作的花卉畫比較,近年的花卉作品如「白石圖」繪有奇石,令畫面更具空間感。
展覽中的其餘展品以表現「萬物主義」的抽象繪畫為主,題材源自中國文化。藝術家把不同的實體物件轉化為幾何抽象圖案,經過重組和重疊,成為超越了文化界限的幾何式抽象作品。例如「粉雪蒲團」由八個大小相近的白色圓圈組成,並排兩行,每個圓圈代表一個漢字。但是,對於不了解中國書法的觀眾來說,也可以簡單地看作為一幅帶有一些灰白色圓形的抽象繪畫。而受數學專業影響的「瓊島」繪畫了豐富色彩的三角形和四邊形,「錦壤圖」描繪了靈感來自乾涸土壤的裂紋或龜殼上的紋理,這些抽象畫以佈滿精心設計的幾何排列圖案取代了任何形式的書法字體。藝術感如此強烈、意念大膽的作品屬於他廣受歡迎的「孔雀」系列。
將「萬物主義」概念進一步發展的兩件新作「寶器」和「疊境」,創作靈感分別來自在北京農村看見的廢置舊油罐,與青島流行的彩色殼貝手鏈。兩件的構圖均呈現多塊橢圓形片狀串在一起,從側面的角度描畫彼此疊放的立體透視。這些形狀不再是俯瞰平面圖,而是物件被壓縮了,從而為強調圓勁的草書筆法提供了新視野。同樣,觀者欣賞這些色彩豐富的美麗抽象畫時,毋需懂中國文化亦能賞心悅目。
關於藝術家
魏立剛,生於1964年中國山西大同市,自小隨父親學習戲曲書畫,1981年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1985年畢業後到太原任教數學,並開始研習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書畫家)書法,1991年業於寧波沙孟海書法學院第一期高級研修班。1995年定居北京,任北並專心從事藝術創作。2005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前往紐約進修,探訪了各大美術館和美國抽象藝術大師布萊斯.馬爾頓工作室。2011年在北京成立國際書象學社。自1980年代至今,曾於世界各地展出近100次個展和聯展,包括紐約、倫敦、悉尼、首爾、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香港、台北,作品三十間重要美術館和商業機構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巴黎塞努奇博物館、法國的弗朗索瓦 · 亨利皮諾特家族、瑞士銀行、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
藝倡畫廊自2004年開始代理魏立剛,並為他舉行兩次個展(2006, 2015),亦於2011及2018年「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聯展、2015水墨藝博和三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3, 2015, 2018)中展出他的作品。魏氏在《藝倡畫廊三十五週年》專著中寫道:「藝倡畫廊是我的第一個簽約代理畫廊,給我肯定、動力,成了我的第一伯樂,人生推手。藝倡畫廊也成了我的作品走向全球的撟頭堡。」(2016, 頁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