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展覽
隱秘的故事
10月30日 - 12月21日 | 2024
Balcer, René何兆南金昌民廖逸君譚浩Kim Myeongsoo 開幕禮 | 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 下午6時至下午8時 | 紐約
簡介
藝倡畫廊很高興呈現「隱秘的故事」,本次展覽匯集了6位以攝影為主要媒介的當代藝術家,他們透過照片講述了不同的故事;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金昌民 (Stephen King) 和金明洙(Myeong Soo Kim) 透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建構敘事,而何兆南(South Ho)、譚浩(Ho Tam) 和廖逸君(Pixy Liao) 的作品則更偏向個人化,展現了日常生活、城市景觀以及一些進入超現實的片段。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他專注於尋找體現不安感的自然元素,並以隱晦的敘事方式進行呈現。雖然在本次展覽中,巴爾塞的幾幅作品偏重於廣闊的自然景觀,但這些作品的主題以及他整體的創作內容往往涉及全球範圍內的社會不公歷史。本次展出的作品揭露了加拿大北部被迫遷移的因紐特社區鮮為人知的歷史:在1953年和1955年,加拿大政府指示加拿大皇家騎警將來自多個家庭的92名因紐特人從北魁北克的因努克夏克強制遷移到向北方2000公里的康沃利斯島和埃爾斯米爾島,並且在這些人對當地的季節、天氣和動物遷徙模式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棄之不顧。如此艱難的環境對於整個社區的生存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遙遠」拍攝於加拿大國慶的雷索盧特,展示了兩位因紐特母親和她們的孩子們;而「鋸」則是一幅格外引人注目的作品,畫面中那把生鏽的鋸子,是人類在原始荒野中存在的唯一證據。 巴爾塞的三聯幅作品「北極冰」則透過另一種證據——融化的冰川,展示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存在的全球暖化問題。
金昌民 (Stephen King) 現居香港和紐約,是一位多次獲獎的風景藝術攝影師,他的作品也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他透過膠卷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金氏對大自然中的圖案充滿好奇,因此他週遊世界,尋找戲劇性與寧靜並存的風景。金氏的作品具有繪畫風格——這種獨特的風格來自於他對光線、色彩和構圖的使用。本次展覽包含了他旅拍的三幅作品:「黎明曲流」拍攝於中國,神秘而寧靜,開放的主題引人遐想:他們要去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背後有哪些隱秘的故事?在冰島拍攝的「雷尼斯菲亞拉海灘」和「河川28」則更為抽象。在金氏鏡頭裡,大自然變化莫測、生生不息、難以捉摸。
金明洙(Myeong Soo Kim) 是一位韓裔美國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他探索圖像的表達形式,並嘗試突破材料的限制。本次參展作品呈現了自然景觀,這也是Kim創作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受到個人旅行經驗的啟發,從猶他州的沙漠到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藝術家的作品兼容了真實場景與形而上的表達,展現了他對夢境、疏離和失落等深層心理狀態的極度敏感。Kim的創作大多是拼貼藝術,他將這種手法與攝影結合,創造出層次感豐富的影像。從遠處看,Kim的作品非常「自然」,但近看時卻是扭曲的、人為的。據藝術家所說,「無題的綠色景觀」和「坍塌的景觀004」實際上是同一場景的兩個版本或「觀看方式」。我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因人而異,對事情的敘述也是如此。而Kim用他的作品創造了一個空間,引發我們對自身與所處地點、時間、幻覺的關係的思考,並正視由此產生的複雜情感。
何兆南 (South Ho) 現居香港,他的創作跨越了攝影、行為藝術、繪畫和混合媒體裝置等多種媒介。他的作品涉及生活中的美好與無奈、存在的精神,以及對香港社會政治的敏銳意識。「隱秘的故」展出他的作品「每天日常之後 VI」。這一系列作品是藝術家對香港民主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思。在另一個相關系列「作品命名尚未成功」中,何氏回到了2019年「反引渡法運動」抗議的現場,記錄下在那些動蕩的歲月裡牆壁上被試圖抹掉的塗鴉和口號。2013年,藝術家首次使用在照片上繪製彩色方塊這一表達形式,並在後來廣泛用於多件攝影作品;這些黑白打印的照片相比原色系列更為內斂。2013年的「每天日常」系列作品承載了藝術家對天水圍社區周圍劇變的感受,以及對父親過世的悲愴。在「每天日常之後」系列作品中,何氏延續了「每天日常之後」的主題,即香港的不斷變化。據藝術家稱,這一新系列作品讓他能夠專注於「將繪畫風格作為一種實踐或精神療癒」。
譚浩(Ho Tam)出生於香港,在加拿大多倫多生活多年。他的創作跨越不同的領域,包括錄像、攝影和版畫,常涉及社會可見性和表徵等主題。作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周圍事件的參與者,譚氏在1996年至2003年期間居住紐約時,記錄了他所處的環境——既作為局內人,又作為局外人。曼哈頓唐人街的理髮文化成為他在紐約期間的重點關注;透過聚焦一個邊緣化社區中的工人階級,他的攝影作品探討了普通人在社會大背景下如何調和他們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理髮店成為了他們舒適的避難所。而在另一個層面,它們展現了統一的美感標準和社會期待對人們的規訓。在這方面,「髮言」從理髮的角度探索了種族、階級和商業之間的關係。
譚氏的畫冊《Haircut 100》(藝術家著,60頁,2014年)可在此訂購。
廖逸君(Pixy Liao)將她的作品作為探索和質疑現存性別角色、關係變化、文化傳統和期望的工具。在所有作品中,她始終掌握著對敘事的控制權;無論作品中表現得多麼微妙,她總是主導著故事的走向。她從藝術史和媒體中汲取靈感,並佐以豐富的想像。敘事性貫穿她的作品中,但同時保持了故事的開放性,將空白留給觀眾填補。
本次展覽中的攝影作品就像虛擬故事的開端,彷彿是幾部不同電影的片頭:科幻電影「太空女孩遇見地球男孩」;或是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愛麗斯夢遊仙景式白日夢」;受到巴爾特斯「房」啟發的「是時候醒來」,和「衣櫃上的影子」都被神秘的黃色調所籠罩,引發觀眾對即將來臨的一天(或夜晚)想像。
藝術家對話:
隱秘的故事 - 北極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 藝術家
Patricia Marroquin Norby (派翠西亞·馬羅金·諾比), 美國原住民藝術副展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24 年 11 月 2 日星期六
下午2時
演講將在 Instagram 上直播@alisanfineartsnyc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避開工作室作品和舞台圖像,尋求自然的構圖,傳達一種不安感和暗示或隱藏的敘事,以及引起他對社會正義產生靈感的圖像。
派翠西亞··諾比 (Patricia Norby) 在 2020 年創造了歷史,成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位美國原住民藝術的全職策展人。此後,她在博物館任職期間策劃了許多開創性的展覽。
爐邊聊天
隱秘的故事:抽象的自然
參與藝術家:
金昌民
2024年11月26日星期二
下午6時至7時
演講將在 Instagram 上直播@alisanfineartsnyc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他專注於尋找體現不安感的自然元素,並以隱晦的敘事方式進行呈現。雖然在本次展覽中,巴爾塞的幾幅作品偏重於廣闊的自然景觀,但這些作品的主題以及他整體的創作內容往往涉及全球範圍內的社會不公歷史。本次展出的作品揭露了加拿大北部被迫遷移的因紐特社區鮮為人知的歷史:在1953年和1955年,加拿大政府指示加拿大皇家騎警將來自多個家庭的92名因紐特人從北魁北克的因努克夏克強制遷移到向北方2000公里的康沃利斯島和埃爾斯米爾島,並且在這些人對當地的季節、天氣和動物遷徙模式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棄之不顧。如此艱難的環境對於整個社區的生存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遙遠」拍攝於加拿大國慶的雷索盧特,展示了兩位因紐特母親和她們的孩子們;而「鋸」則是一幅格外引人注目的作品,畫面中那把生鏽的鋸子,是人類在原始荒野中存在的唯一證據。 巴爾塞的三聯幅作品「北極冰」則透過另一種證據——融化的冰川,展示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存在的全球暖化問題。
金昌民 (Stephen King) 現居香港和紐約,是一位多次獲獎的風景藝術攝影師,他的作品也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他透過膠卷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金氏對大自然中的圖案充滿好奇,因此他週遊世界,尋找戲劇性與寧靜並存的風景。金氏的作品具有繪畫風格——這種獨特的風格來自於他對光線、色彩和構圖的使用。本次展覽包含了他旅拍的三幅作品:「黎明曲流」拍攝於中國,神秘而寧靜,開放的主題引人遐想:他們要去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背後有哪些隱秘的故事?在冰島拍攝的「雷尼斯菲亞拉海灘」和「河川28」則更為抽象。在金氏鏡頭裡,大自然變化莫測、生生不息、難以捉摸。
金明洙(Myeong Soo Kim) 是一位韓裔美國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他探索圖像的表達形式,並嘗試突破材料的限制。本次參展作品呈現了自然景觀,這也是Kim創作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受到個人旅行經驗的啟發,從猶他州的沙漠到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藝術家的作品兼容了真實場景與形而上的表達,展現了他對夢境、疏離和失落等深層心理狀態的極度敏感。Kim的創作大多是拼貼藝術,他將這種手法與攝影結合,創造出層次感豐富的影像。從遠處看,Kim的作品非常「自然」,但近看時卻是扭曲的、人為的。據藝術家所說,「無題的綠色景觀」和「坍塌的景觀004」實際上是同一場景的兩個版本或「觀看方式」。我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因人而異,對事情的敘述也是如此。而Kim用他的作品創造了一個空間,引發我們對自身與所處地點、時間、幻覺的關係的思考,並正視由此產生的複雜情感。
何兆南 (South Ho) 現居香港,他的創作跨越了攝影、行為藝術、繪畫和混合媒體裝置等多種媒介。他的作品涉及生活中的美好與無奈、存在的精神,以及對香港社會政治的敏銳意識。「隱秘的故」展出他的作品「每天日常之後 VI」。這一系列作品是藝術家對香港民主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思。在另一個相關系列「作品命名尚未成功」中,何氏回到了2019年「反引渡法運動」抗議的現場,記錄下在那些動蕩的歲月裡牆壁上被試圖抹掉的塗鴉和口號。2013年,藝術家首次使用在照片上繪製彩色方塊這一表達形式,並在後來廣泛用於多件攝影作品;這些黑白打印的照片相比原色系列更為內斂。2013年的「每天日常」系列作品承載了藝術家對天水圍社區周圍劇變的感受,以及對父親過世的悲愴。在「每天日常之後」系列作品中,何氏延續了「每天日常之後」的主題,即香港的不斷變化。據藝術家稱,這一新系列作品讓他能夠專注於「將繪畫風格作為一種實踐或精神療癒」。
譚浩(Ho Tam)出生於香港,在加拿大多倫多生活多年。他的創作跨越不同的領域,包括錄像、攝影和版畫,常涉及社會可見性和表徵等主題。作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周圍事件的參與者,譚氏在1996年至2003年期間居住紐約時,記錄了他所處的環境——既作為局內人,又作為局外人。曼哈頓唐人街的理髮文化成為他在紐約期間的重點關注;透過聚焦一個邊緣化社區中的工人階級,他的攝影作品探討了普通人在社會大背景下如何調和他們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理髮店成為了他們舒適的避難所。而在另一個層面,它們展現了統一的美感標準和社會期待對人們的規訓。在這方面,「髮言」從理髮的角度探索了種族、階級和商業之間的關係。
譚氏的畫冊《Haircut 100》(藝術家著,60頁,2014年)可在此訂購。
廖逸君(Pixy Liao)將她的作品作為探索和質疑現存性別角色、關係變化、文化傳統和期望的工具。在所有作品中,她始終掌握著對敘事的控制權;無論作品中表現得多麼微妙,她總是主導著故事的走向。她從藝術史和媒體中汲取靈感,並佐以豐富的想像。敘事性貫穿她的作品中,但同時保持了故事的開放性,將空白留給觀眾填補。
本次展覽中的攝影作品就像虛擬故事的開端,彷彿是幾部不同電影的片頭:科幻電影「太空女孩遇見地球男孩」;或是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愛麗斯夢遊仙景式白日夢」;受到巴爾特斯「房」啟發的「是時候醒來」,和「衣櫃上的影子」都被神秘的黃色調所籠罩,引發觀眾對即將來臨的一天(或夜晚)想像。
藝術家對話:
隱秘的故事 - 北極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 藝術家
Patricia Marroquin Norby (派翠西亞·馬羅金·諾比), 美國原住民藝術副展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24 年 11 月 2 日星期六
下午2時
演講將在 Instagram 上直播@alisanfineartsnyc
René Balcer (雷內·巴爾塞),避開工作室作品和舞台圖像,尋求自然的構圖,傳達一種不安感和暗示或隱藏的敘事,以及引起他對社會正義產生靈感的圖像。
派翠西亞··諾比 (Patricia Norby) 在 2020 年創造了歷史,成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位美國原住民藝術的全職策展人。此後,她在博物館任職期間策劃了許多開創性的展覽。
爐邊聊天
隱秘的故事:抽象的自然
參與藝術家:
金昌民
2024年11月26日星期二
下午6時至7時
演講將在 Instagram 上直播@alisanfineartsn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