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

「走出巴貝爾」李德莊

02月20日 - 03月16日  |  2016
李德莊 Catalogue
簡介
開幕儀式下午三時半開始

主禮嘉賓: 楊榮文先生 嘉里物流主席
畫家和中國美術史論家,《走出巴貝爾》的作者潘耀昌教授將出席開幕禮

畫展部份售畫收入將捐贈給Viva中國兒童基金會撥款在中國患上癌症的兒童


香港藝倡畫廊很榮幸能夠舉辦海外華裔畫家李德莊的個人畫展。這次個展也標誌著這位傑出畫家在藝術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也揭開了藝倡畫廊推廣當代中國藝術35年週年紀念的序幕。


關於畫家

李德莊, 出生於新加坡,祖籍海南文昌人。早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校(今南洋藝術學院)西洋畫研究班,畫家在本世紀初從紐約回到中國,旅居廈門和上海,近年又在浙江臨海,成立大型工作室,開展藝術創作。

除了繪畫之外,李德莊也曾經在新加坡聯合晚報創立了《兩桶水》專欄,發表了230多篇散文,包括藝術評論文章。目前,他是本地區著名財經雜誌《時代財智》(Fortune Times)的專欄作者。80年代初,李德莊曾經在新加坡電視廣播機構接受過電視演員和編輯的專業培訓課程。此外,他也是一名物流戰略經理,並被推舉為英國皇家物流學院特許注冊院士(國際)

1980年代末,李德莊遠赴美國紐約考察藝術,並在住在洛杉磯的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安排之下,拜訪畫壇巨匠畢加索當年在紐約的密友赫林曼夫人(Mrs. Selma Amdur Herigman),並在赫林曼夫人的引薦下,認識了紐約著名策展人兼Hillyer International,Inc. 藝術機構的主席卡祖哥·希莉爾 (Kazuko Hillyer)。之後,1989年在卡祖哥·希莉爾為他和另一名中國畫家在57國際畫廊( Gallery International 57)舉辦的雙人展開幕式,結識了曾經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當過27年東方藝術館館長的周方(Fong Chow)。就在後者陪同下,李德莊在極短的時間內,觀摩了紐約各大美術館的大師傑作,獲益匪淺。日後,兩人成為忘年之交,亦師亦友,一直到周方老館長在3年前離開人士。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這些美國藝壇名人,對畫家日後的藝術創作,影響深遠,特別是導致李德莊對從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有所偏愛。。

李德莊的畫作曾在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美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舉辦過10多次個展和參加過30多次的聯展。畫作為世界各地各大機構和個人收藏,其中包括新加坡總統府和國家畫廊等重要收藏單位的永久收藏。

關於畫展

《走出巴貝爾》(Beyond Babel),是一個基督教典故,所指的是,克服了語言的障礙。

“在示那的一片草原,移民們決定建造一座城市叫巴貝爾(即巴別城),並打算在那裡建造一座通天之塔,挑戰上蒼。上帝嫉妒,懼怕操著同樣語言的人類無所不能的力量,為了限制他們,擾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語言不通,無法合作,從而破壞了建塔工程。因此巴貝爾(Babel)這個詞就有著語言混亂的含義。走出巴貝爾,或者說,跨越巴貝爾(Beyond Babel), 意味著克服語言的障礙,實現不同文化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節錄自潘耀昌著作《走出巴貝爾》)。

《走出巴貝爾》是中國美術史論家,前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1980年代末在浙江中國美院創辦了美術史論系的潘耀昌教授在2004年給李德莊的畫作寫的一篇評論文章的題目,之後潘教授也採用了這個題目作為他的美術史論著作的書名。這本著作是由著名美術史論家瞿墨和王端庭所主編,由12位著名中國美術史論家撰寫的12本史論叢書之一,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潘教授在這本美術史論裡的評論文章包括18世紀以來中國重要的畫家,包括林風眠、潘天壽、趙春翔和羅中立等,並對李德莊,作為一位海外華裔畫家的彩墨抽像畫給予充分的肯定。

潘教授說:「總的來說,李德莊的作品透露出充沛的精力和熱烈的情懷,以抽像的語言溝通了東西方的藝術, 其動力源於對愛的渴望和發展藝術事業的理想追求。其氣魄來自一種百折不饒的商業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智慧與見識來自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宏觀整體的不懈思索。尤其是作為一名企業中人,能從經濟全球化角度思考大中華文化的未來,更令人佩服。」(節錄自潘耀昌著作《走出巴貝爾》)

關於作品

這次展出的畫作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早春之戀》這是2009年,李德莊在上海創作的作品。畫家以滴色法重訪30多年前的舊系列《藍山系列》。這幅畫特意降低對黑色的依賴,改用淺綠色調和滴色法,營造了清新又活潑的氛圍。只見那點點山花,和一大群擋不住誘惑的繽紛彩蝶,一大早就在早春的山坡上翩翩起舞。 除了自然景觀風採迷人之外,畫作也令人感受到一股全新的生命力正在萌芽。
《藍山系列》又名《新天涯系列》,那是畫家在80年代初獲新加坡文化部頒發的國慶美展創作獎章的風景畫的延續。早年獲獎,意味著當年這位年輕畫家已經被由第一代畫家包括陳文希、鐘四賓、劉抗和施香沱等人組成的評選團給予最佳的肯定。

第二組:《鐵索踩步》這是李德莊2000年在新加坡創作的作品。畫家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畫冊,名為 《鐵索踩步》“My Journey” 也就是採用了這幅畫的題目作為畫冊的名字。畫家還特地為這幅畫寫了一首散文詩:「腳底急流,身心搖晃。 雖然想起了人定勝天,還是怕會掉下去」。畫家心裡無非想要表露的是,他的藝術之路並非坦途,而是如同走鋼線,表面看來運氣不錯,瀟瀟灑灑走了一回又一回。然而,心底總是戰戰兢兢的渡過了無數個春秋歲月。畫家以乾濕技法,將乾裂筆觸和墨韻的層次感表現在宣紙上,恰當地營造近乎斷裂的鋼線正在搖晃,令人擁有務必步步為營,膽戰心驚的感覺。

第三組:《三個代表井、山,田系列》10多年前,踏入新世紀的時候,李德莊以水墨和膠彩在宣紙上繪製一系列的抽像彩墨畫作,那是畫家將過去20多年來所繪製的市景、風景和描繪河畔海景的成名之作《新水滸系列》,從半抽象演變到抽象的一個階段性總結的藝術創作。在那個時候,畫家認為僅是畫抽象畫,那是不能滿足他個人的創作慾望。他認為不論是感性或是理性,不論冷抽象,熱抽象,或者是具象的繪畫,大體上都應該可以持續往前探究,尋求新的突破。 早在2004年,李德莊在香港東西方文化出版社,為他出版的畫冊《鐵索踩步》(My Journey) 的後記當中,就提到了畫冊的出版,不僅是總結過去30年來他的繪畫生涯,同時也告訴自己要如何去掌握未來30年的創作方向。

而結果呢?李德莊竟然探究了10多年,一直到今天,才終於開創了一個全新系列的作品《三個代表井、山,田系列》。 可見畫家花了超過10年的時間,才探索出如何掌握未來30年創作路子。正如他所說的繪畫藝術的創新突破,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這條漫長的路,是一輩子的事,也許窮一輩子在你有限的生命當中,都無法完美地完成你的藝術追求和理想,更何況追求的是一種不能脫離屬於民族性的文化事業。

《三個代表井、山、田系列》,可說是畫家在本世紀初,以繁複的抽象繪畫語言,總結了之前的半抽象繪畫之後,而又再往前跨越到另外一個全新的創作領域的見證。這是一種從繁複轉向屬於“極簡”主義,按照幾何圖形辨識語言的學習方式。畫家認為不同人類族群,都必然懂得辨識這三個幾何圖形。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行為,把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用來代表書寫三個漢字,從而把它當成推廣言語的途徑之一。而這也就是畫家以圖形代表“井”三角圖形代表“山”、正方圖形代表“田”的初始動機。

畫家認為《三個代表井、山,田》,不僅是屬於繪畫語言,也是行為藝術的之一。

他說:(一)畫一個圓形,在圖中加上兩根橫和兩根豎的柱子,然後把圓的圖形拆了,那就是漢字“井”。
(二)畫一個三角形之後,在尖端往下安置一根豎的柱子,左右兩旁安置半根豎的柱子,下方又再添加一根橫的柱子把三根柱子連成一條橫線,然後把三角圖形拆掉,那就是漢字“山”了。
(三)畫一個正方形,在圖中安置一個“十”字,保留正方形,那就是漢字“田”了。

《三個代表井、山,田系列》,將傳統的中國漢字和國際通行的幾何圖形,相互揉合在一起,而且畫面上還成功搭配了時尚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展覽畫冊同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