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境

紐約
現正展出 2025-01-09 - 2025-03-01

藝倡畫廊榮幸呈獻《萬物之境》,展出藝術家蔡鈺娟、儲楚和宋佳瑜的作品。雖然三位藝術家在創作方法和作品風格上各有特色,但他們透過藝術媒介的運用和作品主題的呈現,共同探討了“混合性”這一概念。

1
5

蔡鈺娟,現居香港,以使用回收木材作為創作材料而聞名,通過在木材表面進行加工和繪畫,創作出「物品化」的藝術作品。儲楚的「攝影書法」取材于自然,將「攝影」與「書法」兩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宋佳瑜常在她的畫作中融入刺繡元素,創作出人與動物混合的「雜交」形象,深入探討民俗傳說和象徵符號。

在本次展覽的系列作品中,蔡鈺娟採取了一種更為直觀且開放的創作方式。不再局限於從香港日常新聞或個人經歷中選擇創作主題,她轉而聚焦於樹木,尤其是棕櫚樹,將它們塑造為「全球挑戰的見證者與聯繫的線索」。她的靈感來源於一篇報導,文章講述了一種2,000 年前滅絕的猶太棕櫚樹種子被發現並成功復活的故事。這顆「新生」的樹被伊萊恩·索洛維博士(Dr. Elaine Solowey)用聖經中以長壽著稱的人物命名為「瑪土撒拉」(Methuselah),作為自然界隱形的見證者,象徵著跨越時間的生命力。

蔡鈺娟表示:「木材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創作的載體,更是一種生命體。它不僅是材料,還與人類緊密相連,承載著神話般的歷史時刻,存在於人類的情感、政治、氣候和靈魂中。它們見證了這幾年我如何融入本地與全球的集體意識。」因此,蔡鈺娟的這一系列作品中,呈現了來自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景象。她的新作「沉重的輕」(The Heavy Lightness)描繪了一幅水下景象,潛水者朝鯨魚游去,岸邊的樹木在浮動的氣泡中若隱若現,仿佛沉沒於海底,呈現出一種虚實之間的視覺體驗,邀請觀眾進入這個流動的世界,而樹木則作為見證者,靜靜地注視著一切。

儲楚的創作靈感來自中西方哲學,詩歌、文學,音樂以及中国二十四節氣。她的作品融合了攝影、書法與繪畫。本次展覽展示了她藝術生涯中的代表作,從早期的樹枝攝影系列,到近期「璀燦的星」系列融合彩色書法的作品。展覽還包括她的系列作品「七十二候」的雙聯畫,該系列呈現了天體運行所帶來的細微氣候變化。這些成對作品突顯了藝術家在攝影和繪畫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璀燦的星-藍田玉暖」儲楚拍攝于杭州西湖靈隱寺的松,運用影像相疊和倒置的方式又借用唐代詩人李商隱詩 「藍田日暖,良玉生烟」用不同的色彩和字體寫在背景中,與九里雲松的影像相疊,營造出一種温和静謐之感。

在「看不見的城市」系列作品中,儲楚從中西方文學中汲取文字,並以流暢的筆觸書寫。「城市-十二月儀」(City-Twelve Months Ritual Letter)取材於西晉書法家索靖的經典行書《月儀帖》,表現了一年四季中不同月份的情感變化。她在書法之上繪製了五個「金色書法小島」,儲楚說這是中國的五岳(嵩岳、岱宗、華岳、衡岳、恒岳)五座山,懸浮在海洋之上,這種以詩意的方式詮釋,創造出現實與虛幻交織的空間。

相對而言,宋佳瑜的作品則更加具象。受到中國志怪傳統文化的啟發,藝術家借用中國神話和佛教中的意象,通過民俗視覺語言探討並顛覆傳統對女性特質及酷兒等的刻板印象。

宋佳瑜表示:「志怪故事不能僅僅從恐怖的角度解讀。這些超自然、怪誕與靈性的存在常常以幽默、隨機的方式滲透到看似正常的生活中,模糊現實的邊界,又轉瞬即逝。」她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人與動物的「混合體」。這些半人半獸的形象扮演著家庭和社會角色,嘗試同化、反轉身份,或交換各自的部分(無論是生理結構還是人格特徵)。「他們一起上學、擺姿勢、爭吵、求愛、祈禱、一起用餐等等。」

宋佳瑜作品中的混合形象,展現了她作為女性的自我表現。例如,「馭虎者」(Tiger Rider)展示了兩個人虎混合體在刺繡雲朵中的場景,既充滿民間故事的趣味,又暗示了人類對自然與動物的控制。在這系列作品中,「我們對自然及非人類的假想支配關係被反映、解構、誤導或重新引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