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 2025-05-06 - 2025-08-16
藝倡沙龍很榮幸呈獻「林延:紙韻延綿」,這是享譽國際中國女藝術家林延的里程碑式個展,也是她在香港的首次大型展覽,作為二O二五年法國五月藝術節的重要活動。展覽橫跨林延二十年的藝術生涯,追溯她從二十一世紀初的實驗性創作至今年的場域特定裝置藝術的演變。透過融合中國傳統與全球當代藝術實踐,林氏重新定義紙張的詩意潛能。
北京、巴黎與紐約之間
林延出生於北京的藝術世家,外祖父是中國現代主義油畫先驅龐薰琹,母親是抽象派畫家龐濤。林延的藝術實踐植根於中國宣紙和水墨的深厚傳統,並因她留學法國和美國而變得更加豐富。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完成早期學習後,她在紐約度過了二十多年,在那裡她廣泛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完善了她的跨文化視野。這三方的影響下——北京的傳統、巴黎的嚴謹訓練以及紐約的前衛能量——促使她將宣紙轉化為複雜並具有影響力的裝置藝術。林氏透過層疊的褶皺紙張、水墨、石膏和城市的廢料,喚起人們對記憶、衰敗和復興的思考。正如二O二三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回顧展中所述,她的作品「超越了地理界限,將脆弱的材料轉化為一種無常的通用語言」。
延續二十年的紙韻
今次展覽以審視林延的職業生涯作為策展理念,「紙韻延綿」揭示了林氏開創性地與紙張的對話。一九九四年回國後,她為了回應北京古老建築被清拆,開始運用宣紙鑄造舊建築的外牆,並保存屋頂瓦片和鉚釘等正在消失的元素。她原本學習的是油畫,至二OO五年,她開始以宣紙作為主要創作媒介,透過柔軟、碎裂的層疊造型創作出強調冥想和寧靜感的雕塑作品。她的創作實踐融合了多種的對比——黑墨和白紙、硬質和軟質、黑暗和光明——這一點從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例如二OO八年在紐約中國廣場畫廊的個展「重建」中的作品。自二O一O年代以來,林氏已將創作範圍擴展至特定場域的裝置藝術,並以建築空間為主題創作了諸如紐約熨斗大樓藝術空間的「知止」(2013)、北京元典美術館的「天空」(2014)、布魯塞爾文化協會辦公室的「不一樣的宣」(2014 )和悉尼白兔美術館的 「天空2」 (2017) 等作品。透過層疊的造型和抒情的形式,她的作品邀請觀眾思考生態的無常和內心的寧靜——對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脆弱而持久的聯繫作出沉思。
場域特定的對話
自二O一七年起,林延啟動了名為《希望重生》的大型藝術項目,是一個由多個特定場域裝置構成的系列作品,並分佈於不同城市的美術館及藝術機構(包括銀川當代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及民生美術館)。該系列的每一個裝置均以北斗七星的七顆星命名——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北斗指引方向。此項目旨在引發人們對自然、宇宙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思考。在本次個展中,林延呈現了該系列的第六顆星——「開陽」(Mizar)——這是一件以手工紙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專門為藝倡沙龍的建築與周圍環境所構思與作出的回應。「林氏的作品是物質與虛空之間的對話,」藝倡畫廊全球總監金昌玲指出。「她將宣紙——中國藝術傳承的象徵——變成了一種與其所處空間一起呼吸的活生生的媒介。」